绿之汇-专业塑料降解技术与原料服务商

减少塑料污染

不改设备&模具

全球出口支持

符合降解标准

总成本低

降解效果合规,成本低

咨询热线

15038609791

政府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 降解学院 > 政府动态

禁塑令之下,“可降解”迎来聚光灯

发布时间:2021-05-10 18:26:05人气: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的进一步开采利用,塑料制品已经遍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最小的棉签棒、塑料卡扣到航天飞机零部件,生活生产、农业、医药领域中处处存在塑料制品的影子。

一方面,塑料方便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另一方面塑料产品乱扔、乱堆、无法处理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形势严重,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和国家提倡的禁、限塑政策,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迎来了21世纪较大的发展机遇期。

禁塑令之下,“可降解”迎来聚光灯(图2)

No.1


生物降解塑料的定义及种类

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被无机化而成为自然界中碳素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根据降解程度又可分为部分降解和完全降解,其中 PE/ 淀粉混合塑料等只能达到部分降解的程度,而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基 PLA 和石油基 PBAT 能够实现完全降解。

禁塑令之下,“可降解”迎来聚光灯(图3)

生物降解塑料的常见种类包括淀粉基降解塑料、PLA(聚乳酸)、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HA(聚羟基烷酸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

禁塑令之下,“可降解”迎来聚光灯(图4)

No.2


生物降解塑料产业链分析

生物降解塑料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 PLA、PHA、PGA、PBS、PBAT、PCL 等;中游产品主要包括餐具、薄膜、膜纸、快递袋、服装、塑料胶带、3D打印材料等;下游主要应用于包装、农业、3D 打印、现代医药、纺织业等。

PLA、PBAT 是生物降解塑料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PLA 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生物可降解性、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易加工性,广泛用于包装、纺织行业、农用地膜和生物医用高分子等行业。聚乳酸的生产在我国目前仍属起步阶段,已建并投产的生产线不多,且多数规模较小。PBAT 的成膜性能良好,易于吹膜,广泛用于一次性包装膜及农膜领域。PBAT 因其石油基材料成本更低,技术工程更加成熟,投资强度更小。结合 PBAT 的性质、使用领域、生产成本,未来有望成为最大的可降解塑料品类。

价格高或是限制生物降解塑料大量应用的主要障碍。从主要性能来看,可降解塑料在拉伸、冲击和弹性等方面与传统塑料的性能相当,但其价格普遍高于传统塑料2倍以上,因此产量及消费量远未达预期。

政策支持推动生物降解塑料加快发展。2020年国家发改委、生态环保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外卖、电商、快递等新兴领域均为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2021年1月1日起,将禁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塑料餐具及一次性塑料吸管等。各地也相继出台禁塑令,未来2-5年内,禁塑政策即将在全国大范围铺开,可降解塑料行业有望实现高速发展。

禁塑令之下,“可降解”迎来聚光灯(图5)

No.3


生物降解塑料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2019年全球生物降解塑料产能合计约为107.7万吨,淀粉基塑料占比第一,高达38%,当前使用量最大,其次分别是 PBAT 和 PLA ,为25%和24%。

禁塑令之下,“可降解”迎来聚光灯(图6)

近年来我国生物降解塑料市场规模逐年递增,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61.47亿元,产能规模约82万吨,产量约72万吨,消费量约52万吨;参考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数据,2019年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消费量全球占比仅为4.6%,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随着我国新颁布的政策落地、生物降解塑料的技术进步以及我国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生物降解塑料的消费量呈增长态势,预计至2022年末我国可降解塑料需求提升至70.8万吨,至2025年进一步达到174.0万吨

No.4


应用场景大有可为

从下游应用来看,可降解塑料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中快递、外卖、农用地膜及包装塑料袋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线上消费普及,快递包装替代需求旺盛。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2019年,我国完成快递业务量635.2亿件,同比增长25.3%。为防止编织袋、塑料袋和封套等包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2018年《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首次提出“快递包装宜采用生物降解塑料”,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也明确了,到2025年底,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限塑禁塑将刺激快递领域可降解塑料包装需求。

禁塑令之下,“可降解”迎来聚光灯(图7)

外卖增长迅猛,一次性餐具替代需求潜力大。外卖用户规模扩大订单大增,使得一次性餐具,涉及袋、碗、汤勺和汤杯等塑料制品的使用量大幅增加。据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餐饮外卖产业对应约144亿笔外卖订单,以外卖包装50万吨塑料消耗计算,平均单笔外卖对塑料的消耗量约为35克。随着外卖的环保政策推广力度增大,可降解塑料餐具产品替代外卖一次性餐具市场空间大。

禁塑令之下,“可降解”迎来聚光灯(图8)

传统农膜污染严重,行业替代空间广阔。地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地膜覆盖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温度、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提高肥效、保持土壤疏松等。但目前国内多使用传统聚乙烯薄膜,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加之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废旧地膜污染持续加剧。可降解膜可从源头上治理农膜污染,是今后的主导发展方向,可降解塑料在地膜领域也有望迎来突破性的进展。

禁塑令之下,“可降解”迎来聚光灯(图9)

No.5


资本市场投资观点

中短期看政策推动市场发展,快递、外卖、农用地膜及包装塑料袋四个领域可降解塑料需求将达到198万吨,对比我国当下 4.2万吨的市场需求量,增长空间达45倍。以可降解塑料平均价格1.6-1.9万元/吨进行测算,198 万吨需求量对应市场达 317-376 亿元。此外,预计可降解塑料下游应用领域的发展及材料本身成本迭代下降,还将推动对应市场进一步上行。

PLA 和 PBAT 产品性能佳,可实现完全降解,是未来主流的可降解塑料产品。金发科技、瑞丰高材、彤程新材等企业已布局 PBAT 业务,浙江海正生物、金丹科技、安徽丰原等企业已布局PLA业务。虽然国内技术实现突破,但在生产工艺方面仍存在技术壁垒,工艺水平与国外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重点企业将继续在打破技术壁垒上发力。

No.6


成都生物降解塑料行业发展情况

西部地区塑料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和重庆市,四川产量约为400万吨,全国排名第六位;在承接市场转移方面,成都、重庆在塑料及包装行业大有可为。2020年12月,成都出台《成都市加强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明确了将按照“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实施部分塑料制品禁用、限用行动,包括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等塑料制品都将逐步减少直至禁止使用。

在当前政策强力推动之下,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光明。成都目前生物降解材料相关企业有博立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妙顺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柯因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英聚鑫科技有限公司、九隆建鑫实业有限公司、成都科伟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莱特惠立生物降解膜业有限公司等。其中博立生物专业从事生物医用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及下游医疗用品与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妙顺环保拥有“生态降解农业地膜”、“生态降解塑料袋”、“生态降解餐饮具”等8大类生态降解塑料母料及36类生态降解塑料制品;柯因达生物专业以 PLA 为核心原料,从事完全生物降解材料产品研发与生产和销售;英聚鑫从事生物基塑料颗粒及制品、生物分解塑料颗粒及制品、生物降解农业地膜专用料研发与销售。但目前企业比较分散,规模也比较小,产业未形成聚集态势。

与成都地界相邻的眉山,在生物降解塑料领域迎来了较大发展,国内化工行业巨头万华化学去年在眉山基地新投资3.6亿元建设年产6万吨的生物降解聚酯项目,将在新材料领域进一步拓展。

禁塑令之下,“可降解”迎来聚光灯(图10)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化运营的化工新材料公司,业务涵盖聚氨酯、石化、精细化学品产业集群。所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生活家居、运动休闲、汽车交通、建筑工业、电子电气、个人护理和绿色能源等。万华化学拥有烟台、宁波、四川、福建、珠海、匈牙利六大生产基地及工厂,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运营网络;此外,烟台、宁波、北京、北美、欧洲五大研发中心已完成布局,并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及办事处,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及综合解决方案。在生物降解材料领域,目前万华化学已开发出一系列Waneco 生物降解材料,可应用于吹膜、淋膜、吸管、发泡等领域。针对热饮吸管开发了一款改性PLA产品,解决了纸吸管的三个痛点,并且具备良好的耐温性,满足食品接触要求,同时实现100%可生物降解。


在塑料降解领域,未来成都应紧抓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机遇,与眉山联动发展生物降解塑料产业,与重庆加强产业链的互动交流,以实现通过发展生物降解塑料产业有效治理白色污染。


参考资料:
[1]华经产业研究院《2019年我国可降解塑料行业发展现状,多家上市公司领跑新赛道》
[2]智研咨询《2019年中国生物降解塑料行业发展回顾》
[3]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降解塑料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4]美团研究院和中国饭店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外卖产业调查研究报告》
[5]《浅析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的生产改进工艺和应用现状》孙伟娜,刘国辉,吴宗泽,赵亮,卢志凯
[6]《生物降解塑料的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现代塑料加工应用》陈韶辉、李涛
[7]中商情报网
[8]生物降解材料研究院
[9]中金公司研究部
[10]万得资讯
[11]艾瑞咨询

推荐资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