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就是这个世界潮流,你如果跟不上潮流,你就会变成一个孤岛,就为这个世界所抛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
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网易新闻《了不起的中国制造》推出《领航中国》专家访谈系列,针对碳中和相关话题,邀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扎耶德未来能源奖”个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俊峰进行对话,一起谈谈他的看法。
了不起的中国制造:气候变化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推进能源改革的目标是怎样开始的呢?
李俊峰:人类在漫长的工业化过程中,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所以说,全球从1972年开始倡导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这些协定的目标就是推动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从1990年,就开始气候变化谈判,1992年达成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在能源领域我们叫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这种原则。
1998年我们制定了《节约能源法》,2005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2010年,也就是金融危机的第二年 ,我们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的若干意见,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些措施都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或低碳转型的一些重要的部署。
我们过去讲应对气候变化这件事情,是西方国家强加给发展中国家或者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阴谋。后来特朗普说是中国加给美国的一个阴谋,其实都不是阴谋,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为了总书记说的,把一个美丽的地球留给子孙后代。
在去年75届联大的时候,总书记有一句话: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代表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的最低限度的行动,各国都必须做出努力。在这个背景下,宣布了中国的目标,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一个我们俗称"双碳"的目标。按照这个原则,中国一开始不减排,后来到强度减排,再到总量控制,最终实现碳中和。
了不起的中国制造:像实现“双碳”目标这种能源领域的变革,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有哪些影响?面对变革,大家要有哪些准备呢?
李俊峰:过去我们的发展是走资源依赖的这种道路,比方说我们利用煤炭,利用石油天然气来提供我们的能源,那么未来我们要通过新的技术,通过新一代的电力系统,用非化石能源取代化石能源,这就是人类的发展,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这种根本性的转变,它需要几个方面的准备:一个方面就是思想的准备。大家有改变的这种愿望,我们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或者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这种理念,大家必须认同并且践行。
同时这种转型,还需要坚实的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包括科学的这种发现和技术的创新,我们不断地适应这种改变、这种变革。同时我们必须有一批企业家要真正落实这种思想,把科学的技术转变为大家能够或者为人类能够服务的产品,或者是服务。
了不起的中国制造: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变革中,中国已经在哪些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李俊峰:现在实现低碳发展或者低碳化发展转型的这种主要能源的技术依赖,我们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面。
比方说我们的风力发电,尤其是我们的光伏发电,从成本、从生产规模以及技术进步的这种速度,我们基本上都是世界领先的。
另外,在电动汽车上,我们和所有的国家几乎是在同一个平台上。在电动机的制造,储能技术以及控制系统方面,我们和世界几乎是同步的。比方说我们的宁德时代,几乎为全球所有的电动汽车提供储能电池,或者叫动力总成。同时我们的国家或者政府也对电动汽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这种条件下,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应该有信心或者有决心就在电动汽车发展道路上拼搏一下。
了不起的中国制造:企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主体,那对于中国企业的“碳中和”道路,您有何意见?
李俊峰:企业只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就是你去主动的引领,别人跟着你走要么你,就是被动的接受,否则你就会退出市场。
所以“碳中和”对我们所有的企业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机遇是你可以率先提出碳中和这种愿景,然后你带领整个产业链实现碳中和,你可以制定标准,提出要求,你的标准就是采购指南;你也可以被动的接受,人家提出采购标准来,你去跟上去,与其你被动的接受,还不如主动的引领,这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选道路选择问题。
除此之外,一个企业不可能从头所有的东西都自己做起,这是我们的好多企业发展缓慢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全产业链什么东西都自己做,特别很多的企业搞了一堆的研发中心,当你把新的技术研发出来的时候,市场已经过时了,所以你必须要有一种心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别人去联合,通过联合创新来迅速抢占市场。
了不起的中国制造:“碳中和”对于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普通民众可以怎样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李俊峰:现在上海市人民政府也提出来,在上海要逐步推行碳账户的理念,每一个人你把你自己在生产、生活、消费这种领域里的碳排放的足迹能够消除掉,你本身实现碳中和,这就是一个贡献。因为我们并不大每一个人,比方说按照人均碳排放来说,除了工业的排放,我们一个人的生活每年生活的排放量不会超过一吨。那就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来说,低的50多块钱,高的100块钱,就是一包好的香烟的价格,或者两杯咖啡的价格,我们完全可以做到。
比方说比尔盖茨经常晒我的碳账户多少,他就和扎克伯格去比较,扎克伯格如果没抵消他就脸红了,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要做这样的比较之后,我们小伙伴之间去看一看你的碳账户多少,我碳账户多少,你为什么没有抵消?大家就这样去比较的时候,也可以提高我们这种对环境保护做贡献的这种意愿或者这种意识。
最后,李主任再次强调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
“碳中和它就这个世界潮流,你如果跟上潮流,你就会变成一个孤岛,就为这个世界所抛弃。”
“总书记说这是一个技术革命,一个体制的革命,甚至他说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们党、国家治理的一次大考,那你能不能考好?那就说明,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能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能不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事关我们国家或者我们这个民族永续发展的同时,它也是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