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经信厅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为全省未来五年有效控制塑料污染排定“时间表”,画出“路线图”。根据该办法,到今年年底,我省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全省塑料垃圾实现“零填埋”。该办法同时还要求,在商场、超市、农贸市场、药店、书店等场所,要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菜篮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逐步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新昌商家和市民做了哪些准备?记者连日走访,进行了一番探查。
部分商家积极推广环保包装
为了解目前市场上塑料袋和塑料吸管、餐具等禁限塑料制品的使用情况,记者近日走访了市区的多家超市、餐饮店、农贸市场等,发现部分商家的环保意识较高,已经在积极推广塑料袋和塑料吸管、餐具的替代品。
在世贸广场、海洋城的多家店铺,记者发现,提供给顾客的购物袋已从塑料袋改为可再生纸袋,部分店铺的负责人表示,这样更加环保,同时,纸袋的质感更受年轻人追捧,不少人乐于多次使用,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
在餐饮行业,不少店铺也动足脑筋,发掘塑料餐具的替代品。在某外卖平台上,记者留意到这样一份买家秀:外卖炖品的打包容器是一只小砂锅,用于防震的再生纸浆外盒里垫着锡纸,以便保温;米饭装在纸盒里,旁边是一把钢勺。该顾客评价道:“连勺子都是不锈钢的,整份外卖没有任何一次性塑料用品,太环保了!”
循着这条评价,记者找到了店主梁女士。她告诉记者,为了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在外卖包装的选择上,她花了不少心思,最终确定了砂锅、钢勺等可循环使用的餐具,外包装袋也采用了较为厚实的环保购物袋,成本就要8角钱一只。梁女士说,虽然包装成本上升了,但是减少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她觉得这样很有意义。
在某品牌咖啡店,记者购买了一杯咖啡,取餐时,店员贴心提醒,该款饮品使用了直饮式杯盖,无需吸管即可饮用。环顾店内,不少顾客都是对着杯盖的“鸭嘴”直接啜饮,对少数需要吸管的杯型,店内提供纸质吸管。同时,该店还规定,采用自带杯购买饮品的顾客可享受立减4元的优惠。
推进“限塑令”仍需各方努力
然而,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限塑令”全面落地还存在不少现实阻碍。在城区多家农贸市场,受访者响应“限塑令”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某大型农贸市场的多个摊位前,记者观察了近一个小时,很难见到自带环保袋、菜篮子来购物的市民,每家摊位旁都挂着免费提供的塑料袋,顾客们大多是一边挑选菜蔬,一边就随手在摊位边扯下一只塑料袋。付完钱后,摊主往往还会主动提供一只大号塑料袋,把所有菜蔬装在一起。一位摊主说:“大家都在这么做,如果我的摊位不提供塑料袋,就没有回头客了。”顾客吕阿姨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青菜萝卜可以用菜篮装,但是散装豆腐、火锅丸子之类的东西会‘流水’,只适合用塑料袋装,更不要说水产品了。我觉得,日常买菜还是离不开塑料袋。”
同时,记者还发现,市民对于什么是可降解塑料袋普遍没有概念,从线下实体店到电商超市,市面上提供的塑料袋上甚少明确标识是否可降解。“我们没有专门买可降解塑料袋,也不知道怎么区分。”一名经营蔬菜的摊主说。
记者从南明街道绿色小屋了解到,在去年世界环境日时,他们组织居民响应“减塑挑战”,发起为期30天的“菜篮子减塑计划”,居民们贡献了不少买菜妙招,例如用搪瓷碗装猪肉,用带盖饭盒买水产……尽可能少用、不用塑料袋。“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会提倡、引导居民主动‘减塑’,养成更环保的生活习惯。”该绿色小屋负责人陈盼盼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