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之汇-专业塑料降解技术与原料服务商

减少塑料污染

不改设备&模具

全球出口支持

符合降解标准

总成本低

降解效果合规,成本低

咨询热线

15038609791

专家观点
您的位置: 首页 > 降解学院 > 专家观点

把握绿色低碳生活新动向 加快释放绿色低碳生活减排潜力 ——基于107846条互联网有效信息的文本分析

发布时间:2023-09-03 19:09:41人气:

内容摘要:相比于近年持续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则相对滞后和缓慢。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减污降碳潜力巨大,亟须加快推进。当前公众开始关注身边的绿色低碳行为以及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例如“光盘行动”、新能源汽车、无纸化办公等,绿色低碳意识在这些领域明显提升。互联网平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公众便捷选择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绿色金融、阶梯电价分时电价、节能标准等政策,正在对公众的绿色低碳生活习惯产生直接影响。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要做大绿色低碳收益并使之真正惠及于民,继续鼓励企业开展绿色低碳商业模式创新,并不断夯实互联网平台的基础支撑。

关键词: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民行动,网络舆情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涉及衣食住行用游,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中央对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做出系统部署,相比于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推进相对缓慢,亟须深化认识和加快推进。

一、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减污降碳潜力巨大

每个人都是环境污染和碳排放的制造者。尽管个体的排放量看似小,但我国14亿人口规模使得排放总量巨大,降低生活领域的排放对减少总排放量意义重大。

一是节约潜力巨大。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的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若降低1个损失点,则可省出7000万人一年的粮食。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每年食物浪费大约在1700万一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一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如果全国14亿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一年则可节省1万吨大米。日常办公单面打印、重复打印等行为造成纸张大量浪费,超六成受访者表示所在办公室经常发生浪费行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张纸,一年则可少砍伐158万棵树。公众日常行为的节约潜力巨大。

二是减污潜力巨大。生活领域的环境污染排放大约占总排放量的1/3,并且有增加趋势。《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显示,在大气污染排放方面,生活源的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38.2%和30.8%;在水污染排放方面,生活源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32.1%和66.9%。此外,2021年我国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7亿吨。减少生活领域的污染排放至关重要。

三是降碳潜力巨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国际组织高度重视消费端的碳减排。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通过采取正确的政策、技术等措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到2050年可以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一70%。2019年,我国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产生的碳排放约占1/3。全国建筑运行能耗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2%,交通碳排放约占10%,食物损失和浪费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量的8%一10%。减少居民生活领域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意识在部分领域明显提升

我们收集了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来自微博、新闻、微信等渠道,关于绿色低碳生活82个关键词的总计107846条有效网络信息(见附表),开展舆情分析,研究了网友关于绿色低碳生活热点事件的言论、态度和意见,发现全社会对绿色低碳生活的关注度在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加强,特别是下述几方面议题受到广泛关注(见附图1)。

一是“光盘行动”。在我们调查的82个绿色低碳生活相关议题中,旨在节约粮食、杜绝餐饮浪费的“光盘行动”的网络信息有18340条,位居舆情声量第一。“光盘行动”得到社会各界呼吁和宣传。地方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发布的宣传文章被网友广泛阅读、讨论和传播,不断向社会强化日常点滴节约行为就能为美丽中国建设出份力,低碳生活就在身边。

二是“新能源汽车”。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31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1%。新能源汽车作为典型的绿色低碳产品,普及空间较大。调查期间,在网络上传播的有关“新能源汽车”的信息有13299条,位居舆情声量第二。网友普遍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电和用车体验备受关注。例如,有关智慧车联网平台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便捷充电和舒适用车体验的文章,受到广泛阅读。某些地方禁售燃油车的政策,引起网友对新能源车充电以及全生命周期污染排放的进一步关切。

三是太阳能相关产品。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站,又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灯具、太阳能充电宝等产品,使太阳能成为重要的平价清洁能源。调查期间,在网络上传播的有关“太阳能”的信息有12341条,位居舆情声量第三。市场上不断出现的太阳能新产品受到关注,例如一篇介绍太阳能智能窗、太阳能凉亭、太阳能顶棚以及光伏幕墙等产品的文章,得到20多万次的阅读量。利用太阳能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重要途径。

四是“无纸化办公”。近年绿色办公理念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得到逐步重视,“无纸化办公”“双面打印”是节约纸张的重要方式。调查期间,关于政府等社会主体“无纸化办公”“双面打印”的网络信息共有10552条,位居舆情声量第四。例如,某地级市委提出“各类文件凡能通过电子政务内网传输的,不再额外发放纸质文件”的规定,获得20多万次的阅读量。也有网友围绕“实现碳中和我们能做些什么”,提出日常要坚持无纸化办公。

除上述舆情声量最大的四个绿色低碳生活议题,“一次性用品”“共享单车”等也得到较多讨论。

三、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开始出现激励回馈途径

公众参与绿色低碳的意愿在增强,将这种意愿转化为切实行动,有赖于政策引导、商业模式创新和基础设施配套。近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各领域探索形成了公众能够便捷参与绿色低碳的创新途径,收到较好效果。

一是参与商家绿色低碳消费促销,低碳又实惠。一些电商企业创新绿色低碳商业模式,培育绿色低碳消费风尚,实施绿色低碳消费计划。例如,某电商平台联合品牌商家推出“青绿计划”,设置绿色卖场,供应300多万种绿色商品,并发放绿色消费券,帮助消费者识别绿色低碳产品,引导消费者购买带有节能、节水、绿色、低碳等提示的产品。促销期间,该电商平台售出了4200多万件“青绿计划”商品,既促进了消费,也间接带动了碳减排,相关文章获得40万次的阅读量。电商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正在将绿色低碳消费意愿变得可落地、可持续。

二是选择绿色低碳快递服务,获得礼品礼券奖励。当前快递服务已覆盖全国95%的,快递数量持续攀升,2022年快递业务量超过1100亿件。快递业每年消耗纸质废弃物超过1000万吨,塑料废弃物约200万吨,并呈逐年增加趋势,推行绿色低碳快递服务迫在眉睫。一些物流公司正在推行快递包装减量和循环利用。例如,一些快递站鼓励用户回收快递包装,用户取件后将包装留在快递站,可获得40克绿色能量;公众使用绿色包装可获得减碳能量,用于兑换礼品礼券,相关文章获得网友近30万次的阅读量。此外,一些快递公司规定用户在快递送货上门时寄件可享受折扣,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快递效率,促进快递业务绿色转型。

三是利用“互联网+回收”交易闲置资源,变废为宝。循环利用闲置物品成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重要途径。“爱回收”“闲鱼”等二手交易和回收平台迅速发展,用户数量已达上亿,为公众参与回收利用提供了便捷渠道。目前我国二手闲置物品交易额已突破万亿元,闲置交易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碳减排。例如,2019年“闲鱼”通过闲置物品交易,带来2491.2万吨碳减排;某二手交易平台实行以旧换新,鼓励用户淘汰高能耗旧家电。

四是使用绿色低碳生活普惠平台,兑现日常绿色低碳行为奖励。绿色低碳生活普惠平台将日常细小而又有累积减排效应的绿色低碳行为或场景进行量化、赋值、回馈,引导用户逐渐形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目前,这些绿色低碳生活普惠平台不断建立,越来越多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被纳入(见下表),获得公众广泛关注和参与。例如,阿里巴巴推出的“88碳账户”,目前累计有2000多万用户参与;某外卖平台在消费者选择不需要一次性餐具时,赋予36克碳能量,2022年有1300万用户选择了“无需餐具”。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销售小份菜的商家同比增长110%,相关菜品销量同比增长128%。

上述研究显示,绿色低碳只有被社会真正认定为有价值有意义,并让公众从中得实惠,才能形成绿色低碳生活自觉。

四、政策引导绿色低碳生活转型

我们考察了社会公众对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标准、财政、价格等政策的关注度,发现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受到广泛讨论(见附图2),这些政策正在引导绿色低碳生活转型。

一是高规格宣传助推社会普遍关注绿色低碳。国家层面开展的绿色低碳宣传,能够使得信息传播量迅速攀升。例如,2022年6月,17个部委联合开展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使得绿色低碳生活舆情声量达到日常水平的27倍。东部地区对绿色低碳生活的网络讨论热度较高,其中北京网友的讨论热度是全国水平的5.4倍,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只有全国水平的四成。1/4的受访者表示,低碳知识和政策的科普宣传,能够激发和引导绿色低碳行为

二是绿色金融政策最受社会关注。近年国家对绿色金融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银行保险等机构开展面对社会公众的金融产品创新,为消费者参与绿色低碳提供渠道。调查期间,在网络上传播的有关“绿色金融”的信息有6746条,位居绿色低碳生活政策相关舆情声量首位。在个人理财方面,29.8%的受访者已购买绿色低碳领域的股票或基金,社会对绿色低碳理财产品的预期向好。在绿色低碳产品购买方面,一些银行推出优惠政策。例如,兴业银行针对购买新能源汽车,推出低息贷款优惠,促使2022年新能源车交易量达30.97亿元。在绿色出行方面,浦发银行发行“绿色低碳主题信用卡”,用户乘坐公交或地铁、骑行共享单车,可获得刷卡金返还。

三是分时电价、阶梯电价等引导公众错峰用电的手段增加了节电行为。调查期间,在网络上传播的有关“错峰用电”“分时电价”“阶梯电价”的信息总计3128条,远多于“阶梯水价”“阶梯气价”的信息量。一方面,各级政府和企业发出的节能节电倡议和办法的文章,受到广泛阅读。例如,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发布的《家庭科学用电建议书》,介绍了家庭如何根据用电习惯、阶梯电价等做好节约用电,得到网友10万次的阅读量。另一方面,分时电价、阶梯电价作为引导错峰用电的手段之一,正在改变公众用电习惯。67.8%的受访者表示,分时电价或阶梯电价增加了自身节电意识和行为。

四是节能标准正在深入人心。69.9%的公众“大多时候会”购买贴有“中国能效标识”的家电产品,能效标识经过十多年推广正在深入人心。目前公众对不同等级能效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还存在差异。例如,尽管一级能效空调比三级能效空调省30%的电,但仍有网友认为三级能效空调有存在的必要性。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的推广需久久为功。

除上述最受公众关注的绿色低碳生活政策外,“生活垃圾处理费”“税收优惠”等也得到网友较多讨论。

五、把握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若干特征,提高绿色低碳生活政策针对性

目前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部分领域、激励回馈途径、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全社会绿色低碳氛围不断增强。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高绿色低碳生活政策的针对性,有必要把握下述几方面特征。

一是高度重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巨大减排潜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涉及日常方方面面,日常生活行为的点滴改变,由少数人到多数人、由局部到全局,最终形成积少成多的累积减排效应,减排潜力巨大。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

二是绿色低碳只有给公众带来实惠才更易变成习惯。新能源汽车、平价太阳能产品等绿色低碳产品,丰富了公众的消费选择。“光盘行动”、无纸化办公等节约行为,体现了公众对勤俭美德和效率的崇尚和追求。节能产品补贴、绿色金融政策,实实在在让公众获得绿色收益。绿色低碳只有兼顾便捷、舒适和经济性,才更易被全社会所接受。

三是商业模式创新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具普惠性。企业充分挖掘绿色低碳转型蕴含的商机,特别是一些互联网企业利用平台和信息优势,将公众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赋值、认证认可,将公众的绿色低碳理念和行为转化为可度量的绿色低碳价值,从而也创新了能为企业带来流量价值的商业模式,培育绿色低碳市场机制,成为绿色低碳惠及广大公众的持续推动力量。

四是互联网平台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供技术支撑。互联网早已融入公众生活,绿色低碳正在与互联网发生深度融合。互联网平台以规模性、实时便捷、丰富生动等优势,成为促进公众普遍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有效载体。线上绿色消费、多领域多层次的绿色低碳普惠平台,正在促进数字时代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注释:

① Food And Agriculturel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The Magnitude of the Food Loss and Waste Problem”,https://www,fao.org/platform-food-loss-waste/background/food-is-never-waste-coalition/en.

② 2021:“节粮减损 重在行动”,《人民日报》,http://data.people.com.cn/rmrb/20211101/4。

③ 2021:“调查显示办公室浪费在用纸、用能方面问题明显”,《人民日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109/13/t20210913_36906785.shtml。

④ IPCC,2023:《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27—28.https://www.ipcc.ch/report/ar6/syr/downloads/report/IPCC_AR6_SYR_SPM.pdf.

⑤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2021:“全民践行绿色低碳行动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https://www.ndrc.gov.cn/fzggw/jgsj/zys/sjdt/202111/t20211122_1304496.html。

⑥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重庆大学,2022:“2022中国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系列研究报告”,11,https://www.cabee.org/upload/file/20230104/1672820934145324.pdf。

⑦ 2022:“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人民日报》,https://www.gov.cn/xinwen/2022-01/14/content_5668085.htm。

⑧ UNEP,2021,《FOOD WASTE INDEX REPORT 2021》,20,https://www.unep.org/zh-hans/resources/baogao/2021nianliangshilangfeizhishubaogao.

⑨ 网络舆情反映的是在一段时间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和媒体对政策和治理产生或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涵盖了广大民众对互联网上传播的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热点问题所表达的言论、态度和意见的综合。本研究舆情分析分两个步骤:一是舆情信息搜索的预设,包括设置搜索词、搜索时间、搜索范围等;二是进行信息采集、处理与分析。

⑩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23:“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7亿辆 驾驶人超过5亿人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 同比增长67.13%”,https://www.mps.gov.cn/n2254314/n6409334/c8837510/content.html。

 2023:“以标准化推动实现快递包装绿色化”,《中国质量报》,https://www.spb.gov.cn/gjyzj/c100201/202302/15f292b6626c4cf286ada28b172b170b.shtml。

 202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在全国开展“公众碳达峰碳中和认知与行为调查”,总计回收4100份有效问卷。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王海芹 高世楫 黄俊勇  来源: 《调查研究报告》[2023年第128号]


推荐资讯

展开